可这人也有意思,他有意见也不明说,而是话里话外的挤兑老张婆子。
没活在家待着的时候,她男人老是阴阳怪气的雌哒她,试图让她改变主意,不去干老李家的活了。
可是老张婆子今非昔比,自从尝到了赚钱的快乐后,她都快上了瘾,谁都别想阻止他,老头子更不行。
老张婆子是没文化,可没文化不代表人家笨。
当年没上几年学那都是家里穷闹的,再加上她爸重男轻女,把她哥哥弟弟都送去学校读了书。
可却说女孩子早晚是人家的,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,花那钱干啥,还不如留在家里多干几年活呢,所以说啥都不让她上学。
不然老张婆子也不至于大字都不识几个,到了岁数就被嫁了人。
到了婆家又忙着操持家务带孩子,做饭伺候男人和家里一大家子人,她劳累了半辈子,在家里也不管钱。
她家里的钱都在她男人手里把持着,每年也就是到卖粮的时候,她能见着几眼卖粮的钱,接着这钱就被老头子收了起来,根本花不着。
她平时兜比脸都干净着呢,就连买盒最便宜的火柴都得朝老头子伸手要钱,不然啥都干不了。
老张婆子活了大半辈子,没怎么花过钱,也从来没觉得哪不对,可是自从在建军那孩子家干上活,挣到钱之后,她就觉得很多事儿都不一样了。
别的不说,最明显就是儿媳妇的表现了。
老张婆子性格爽利,干活利索,是个开朗的人。
她对大儿媳妇和小儿媳妇都挺好,一家子住在一起,她也没像别人家的恶婆婆似的提各种要求,家务活基本是大家一起干,做饭也是轮着来,她没少帮着儿媳妇做活。
还帮儿媳妇带孩子,啥都跟着紧忙活,可刚开始出去干活时,两个儿媳妇都有点不乐意。
没别的,以前虽然是三个人一起干活,可是老张婆子手脚利索,干活老道,她干的比较多,两个儿媳妇并没能拿起来活,她这冷不丁的一撒手,可不就支应不开了吗。
两个儿媳妇心里不得劲,可也没直接说,活依旧是手忙脚乱的干着,可是瞅着脸色就不太对。
老张婆子干完一大天的活回到家,看见她们那出心里也不得劲儿。
谁乐意看别人脸色啊,老张婆子也来了脾气。
老李家供一顿中午饭,早上和晚上都得回自己家里吃。
早上虽然走得早,可老张婆子还是起大早把这一大家子的饭做好,自己吃一口就赶紧去干活了。
这么忙活也没见到人家说一个好字,反而看见她们各种别扭摆脸色。
老张婆子也不惯着她们了,索性早上起来就热了头天晚上剩的东西吃一口。
要是没有剩饭的话,就随便吃根黄瓜洗个柿子啥的对付一口,直接去干活了,没再管别人。
那段时间其实真挺难熬,老张婆子好几次都想跟许英说不干了,不想再受气了。
可是几经犹豫,还是坚持了下来,没想到等到工钱开到手了,这帮人的态度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。
儿媳妇们争着干活,抢着在自己面前表现,就因为自己给了孙子五毛钱,让他带着弟弟买零食,她们就像苍蝇见到了屎一样,围了过来。
老张婆子也挺寒心,自己兢兢业业伺候这一大家子,起早贪黑的跟着忙活,没想到人家把这当成了应该应份的。
甚至自己有几天干不上活了,她们还跟自己不乐意,居然还敢甩脸子,老张婆子难以理解,这钱就这么重要?
可能在某些人眼里,钱确实是挺重要的吧。
至少老张婆子经历过几回事儿之后,心里的想法转变了不少。
就连自己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伴,都会因为自己赚的钱越来越多,甚至隐隐能和城里的工人比肩而对自己另眼相看。
刚开始老头子确实挺看不上干这个活的,他觉得老李家是瞎胡闹。
老头子觉得,大家都是一样的农村人家,过的日子都差不多,还扯啥犊子,花钱请人干啥啊,指不定工钱都付不出来呢。
本想劝老太太几句,可是看人家乐颠颠的兴奋劲儿,老头子还是没吱声,他打算让她去干两天,挣不着钱就消停了。
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自己看不上的活老婆子居然干了这么久,挣了那么多的钱,后面甚至还涨了工资,都给到了两块五!
两块五可不是小钱,这时候人民币的购买力还是很可以的,老头子对老太太另眼相待,还会主动询问她干的活累不累,洗完脚也会问一嘴用不用帮忙倒洗脚水。
可别小瞧这件事儿,觉得倒洗脚水这个小事儿也值得拿出来一说,可是要知道,老张婆子嫁给他这么多年,还真就没人问过用不用倒洗脚水的事儿。
自此,老张婆子也知道了女人独立挣钱的重要性,她开始积极的响应,每次闺蜜通知自己开工了,她都会放下手里的活,收拾好东西早点儿睡,第二天一大早就走。
像老张婆子一样,张兰花也发觉到了不同。
自从赚的钱越来越多之后,确实地位隐隐有所提升。
至少回家晚的时候,婆婆会关心自己吃到的饭也不热乎,对自己拿回来的鸡血和鸡杂,也会表示欣喜。
做好后特意留着当早饭或者晚饭,刻意的留到自己在家的时候吃,张兰花表示这在之前还是很少发生的。
老张婆子和张兰花虽然不知道啥叫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,但她们隐隐明白了,想要过的得劲儿,还是得自己有出息,最起码有个活干,能赚到钱生活才会更舒服。
眼下食品厂重新开工,工人比以前多了十多个,工资也提了不少,经过早上的动员,大家伙都是干劲十足,一副大干一场的架势。
这次的生产任务重,李建军打算除了支付的订单外,还会多生产出一批货,用作库存,毕竟自从广告在电视上循环播放之后,得到的反响还是很好的。
不少人去商店看见最好吃各类品牌的烧鸡,都会下意识的想起那句魔性的广告词,同时会询问一下价格怎么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