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建军觉得有些奇怪。
“开罐头厂?咱们不是想先做一批铁皮罐头试试水吗?咱们眼下人手刚够用,再重新开辟生产线就还得招人,有点划不来,要不还是先看看市场啥效果再说呢?”
见男人速误会,赵艳赶紧解释。
“建军,我是说水果罐头。”
赵艳顿了顿,喝了口水,继续说道:“咱们屯子附近有不少果树,杏子李子桃子还有海棠果,好多果树都是时令性的,吃完那一阵子就没了,也保存不住,咱们有手艺,只要把它们熬成罐头就可以销售出去,做这个原材料成本低,只需要包装成本和人工成本,利润空间不少。”
听到这李建军是真的动了心。
商店里卖的罐头是啥价格他能不知道吗,比水果贵多了。
这要是自己能干,确实不用多花多少钱。
赶上果树结果的时候,给点钱大家都乐意卖,眼下屯子里是没人收这玩意,吃不了的都掉到地上烂了。
而且果子这玩意甭管多酸,只要熬好了,成了罐头可就是酸甜口的了,好吃极了,比鲜果好吃。
就说丈母娘熬的海棠果罐头吧,那可是一绝,酸酸甜甜的李建军都能吃上一大碗。
熬罐头的手艺丈母娘和自己亲妈就会,也不用再请人,刚开始试着干的话先不用招人,自己家人可以先上;
外包装可以和猪肉罐头一起定做,就做成玻璃的,玻璃制品不好运输可以优先选择周边乡镇发货,这样成本也低。
到时候到镇上找赵哥,他的货站就能吃下一大批,再联系下布日固德和额博日图,往呼市那边铺铺货,新产品慢慢就起来了。
如果销量可以的话再单独开辟生产线,正好新建的厂房有空着的,就单独再成立个部门专门分管罐头就行。
李建军和媳妇简单说了说自己的想法,接着就开始了停不下来的头脑风暴。
想到通水镇当年被刘新国偷过师的罐头厂,李建军觉得自家食品厂的保密工作要做好,可不能没等开始呢,就被人偷了家。
他这人务实,自从觉得媳妇的想法可行后便一直做细化,将任务分解,试图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详细的蓝图。
赵艳想的也不少。
“建军,等罐头厂运行良好了,咱就利用这款生产线开发出新产品,可以生产很多种类的罐头,咱们十里八村都种玉米,这个也可以做成玉米罐头。”
李建军对玉米罐头很是好奇。
“玉米咋能做成罐头?谁买那玩意啊?买它干啥?”
一连串的疑问正是李建军内心的真实想法。
要说做黄桃罐头和山楂罐头,李建军信这玩意能卖出去,可玉米罐头吧,他还真不知道这玩意谁能乐意吃。
原谅他没见识,在他的想法中,玉米这玩意干干巴巴的,做成玉米饼子吃都是那个干巴味;
再不就是喂狗,或者是粗制的糠料拿来喂鸡喂牛,他不敢想谁乐意花大价钱买这个,那不是冤大头吗!
他有这个想法不足为奇。
在东北,黄桃罐头在一众罐头中确实是稳占c位,地位不可撼动。
黄桃罐头在东北地区拥有特殊的地位,它不仅是一种食品,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。
有些人甚至将黄桃罐头视为“神器”,觉得它具有某种治愈效果,可以包治百病,无论是什么疾病,吃上黄桃罐头就会感觉好一些。
黄桃罐头不仅是哄孩子的利器,还常常作为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。
这个年代去谁家做客,或者是看望病人,手里要提上两罐黄桃罐头,那是相当有面子的。
与其说是c位神器,赵艳却更觉得在这种情感深厚的背后,可能与运输条件和气候有关。
过去由于运输条件的限制,许多水果不能及时运到东北,容易坏掉。
而东北四季分明的天气,冬季皑皑白雪,严寒的很,少有果树可以在此生长结果;
而夏秋之际的果实又很难长久保存,所以集结了劳动人民智慧的水果罐头便应运而生了。
水果罐头以其良好的运输性和保质期,因此成为了东北人的首选。
黄桃罐头从早期的杂牌罐头,到《商标法》颁布后品牌的建立,喜好吃黄桃罐头的东北人也带动了不少地区性的水果罐头厂家,比如说前世知名的某家铺子、真心等等。
赵艳对罐头的发展史确实有些印象,知道这个年代罐头产业的发展还处于风口,之后的十年是我国罐头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。
前世赵艳大学时虽然学的是金融学,没怎么接触过食品行业。
可是关系比较好的小海学的就是新闻。
小海刚参加工作时,在广电新闻局,经常要赶稿子。
记得有次编辑给的主题要求就是《70年以来,中国人的“饭碗”里多了些什么》。
这个要求做系列报道,每个人负责其中一项细纲。
小海领到的任务就是罐头产业。
为了写好这个小海还抓了赵艳这个壮丁帮忙修改。
苦了赵艳熬了好几个大夜,翻找材料和她一起改了又改,才记得这么清楚的。